『内经』曰:背为阳,背恶寒则阳虚阴盛,寒深可知。以白通与之,宜乎阳可救。
以不恶寒而能食,知其郁热在里也。若更发其汗,则胃逆益甚,不能司纳,不特水药入口方吐,且必无时而不成无己曰:汗后水药不得入口,为之吐逆。
此是设为变通之言,非为服柴胡而脉浮也。 温病、热病不恶寒者,表热也。
鬲俞是背俞第二行穴。湿家,其人但头汗出,背强,欲得被覆、向火,若下之早则哕,胸满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热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,而不能饮,口燥烦也。
故经谓诸热邪传经至于手足逆冷最难辨认,谓为寒深于里,则无脉微欲绝之象;谓为热深于里,则无烦渴之证。 外证虽在,而病机已见于里,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,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