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承上条详出脉证,以互发其义也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,至七、八日大便□者,为阳明病也。
下利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白头翁汤主之。治厥阴热利有二,初利用此方之苦以泻火,以苦燥之,以辛散之,以涩固之,是谓以寒治热之法;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,佐以苦寒,杂以温补,是谓逆之从之,随所利而行之,调其气使之平也。
盖经传少阴而息高,与二、三日太阳作喘之表程知曰:肾为生气之源,息高则气散走于胸中,不能复归于气海,故主死也。虽外无阳证,惟身微热,内无满痛,祗大便难,亦为热实,故曰:此为实也。
究之于脉,温热之浮,必浮而实;中暍之浮,必浮而虚,以暑热伤气也。此承上条不攻亦哕之义也。
后条火邪深入,必圊血,亦身体枯燥而不得汗,设有汗,便不圊血矣。汪琥曰:经云,肾之原出于太溪,灸少阴七壮,当灸太溪。
腹中痛者,加人参,足前成四两半。方有执曰:厥五日,热亦五日,阴阳胜复无偏也,当复厥不厥,阳气胜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