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鹤皋曰∶麻黄、杏仁,麻黄汤也,治太阳伤寒;桂枝、芍药,桂枝汤也,治太阳中风;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。水不胜火,法当壮水以制阳光,黄柏苦寒微辛,泻膀胱相火,补肾水不每相须而行,为补水之良剂。
有与证相符者,有与证不相符者,必参验之,而后可施治者也,察脉辨证,而方立焉。 水饮入胃,无非湿化,脾弱不能克制,停于膈间,中、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,稀则曰饮,稠则曰痰,痰生于湿,故曰湿痰也。
治伤暑发渴,脉虚方见泻火门。寇宗曰∶以苦泻其热,就以苦补其心,盖一举而两得之。
如寒热转大者,桂枝黄芩汤和之,小柴胡加桂枝、知母、石膏。 曰∶仲景云,太阳病发热汗出者,此为营弱卫强,阴虚阳必凑之,故用桂枝发其汗,此乃调其营气,则卫气自和,风邪无所容,遂自汗而解,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。
二、三年肺气上喘,则病久而肺损矣。《医贯》曰∶心生血,脾统血,肝藏血,凡治血证,须按三经用药。
羌活、荆芥、蔓荆、薄荷以升阳散风,当归、川芎以和肝养血,治久患双目失明,远年近日,内外气障风昏,拳毛倒睫,一切眼疾。交则为既济,不交则为未济,分而离则死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