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为直中阴经之阴症乎?惟少阳一症,仍照小柴胡汤;但以寒多者,倍加羌活、防风减黄芩治之。
后感之风,寒在外而近,故先寒。此之不恶寒,面赤色,乃是真阳外脱;此之咽痛,乃是虚阳上浮。
仲景以当归、芍药,与桂枝、细辛同用,全在养血散表,实非阴症温经治法。 肠胃热结,大便不通,宜调胃承气汤。
总之,有汗之烦躁,里症也,宜清热;无汗之烦躁,表症也,宜散表;脉浮之烦躁,表症也,宜散表;脉伏之烦躁,伏邪也,宜升提;沉数之烦躁,里热也,宜清热;沉迟之烦躁,里寒也,宜温经;杂症烦躁,太阳篇曰∶伤寒欲自解者,必先烦,乃有汗而解,何以知之?当时我们二人都是初学医,只是想当然的用方就是了,并不会辨证,在后来的行医中,我也屡用之,但有效有不效,何以那年的痢疾如此有效,后来却不能尽效呢?
原文云∶少阴病,二三日咽痛者,可与甘草汤。汗下虽殊,同是表邪未尽,同是汗出而喘,身无大热,故以此方双解太阳。
八物汤、十全大补汤补气血两虚,固本丸、秘传补元丸补心肾不足。例如小柴胡汤,和解少阳症,以柴胡散表邪而治恶寒,以黄芩清里热而治发热,再加人参,甘草、广皮以和中气,而和解之义始彰,和忌和解者,以和解之药发表清里,杂合互用者也。